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专题信息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 要闻聚焦
日本侵华战争遗孤创作演出《孤儿的眼泪》 以文艺形式控诉战争、祈愿和平
2015-08-27   来源:      [ ]

8月26日,东京附近的埼玉县所泽市。天空飘着绵绵细雨,市民文化中心内上演着舞台剧《孤儿的眼泪》。该剧讲述了日本战败后,在中国东北的满洲开拓团成员在逃亡路上抛弃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这些婴儿被当地中国百姓收养的真实故事。

  舞台上的演员都是当年的战争遗孤,现在都已年过古稀。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和经历者,他们希望通过《孤儿的眼泪》传递给日本国民:那场战争不应该被遗忘,今后也不要再有战争。演出过程中,场内不时地传来轻声啜泣。

  该剧的编剧宫崎庆文说,创作这部剧一个是为了控诉,控诉70年前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一个是为了感恩,感谢中国养父母的养育之情。宫崎在编写剧本时参考了很多史实资料,也融入了自身的经历。

  因为那场战争,宫崎在中国人的家中长大,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关于小时的经历,都是从领养的见证人那里听来的。据说,当时父亲领着两个孩子,后背上背着宫崎,走在大连的街头。只有1岁多的宫崎严重营养不良,如果不托付个人家,可能就会夭折。在懂些日语的介绍人的见证下,他被托付给闫姓一家,按家谱应该属庆字辈儿,所以取名庆文。

  虽然不是亲生,但是养父母都对他疼爱有加,在家境不算宽裕的情况下,省吃俭用为他增加营养。据宫崎回忆,在吃大米还是违法的年代,养父母想方设法地弄来大米,偷偷地做给他吃。

  宫崎在闫家慢慢长大,跟许多的中国父母一样,养父母寄望他能考上大学。中学的时候,宫崎早起晚睡刻苦学习,因为对外语的偏爱,最终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印地语专业。大学时期,家中只有养父60多元的收入维持生计,而其中三分之一都寄给宫崎用作生活费。

  大学毕业后,宫崎经历过军垦学院的锻炼,参军入伍,进藏援建。退伍后回到母校成为新闻系的一名教员,他的学生中不乏目前活跃在荧屏中的“名嘴”。后来宫崎又到了教务处、院办等部门工作,生活平静而顺利。然而1994年底来自日本厚生省的邀请赴日寻亲的信件再次“打乱”了宫崎的生活。

  大学的时候宫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是在无法找到家人前,宫崎决定把这个秘密永远埋在心里。然而领养的见证人一直不死心,多方联系日本的朋友,才有了来自厚生省的信件。1997年,宫崎带着家人回到了日本。

  在中国生活了50年,突然回到日本,面临的困难超过了他的预期。年过半百的他要从字母一个一个学起,因为有掌握过多门外语的经验和不懈的努力,目前用日语交流对他已经不存在障碍。

  除了语言、生活习惯需要适应,当时日本对归国者的政策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歧视。日本政府直接套用针对日本穷困国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五、六十岁不会日语的归国者来说,这些补助难以保障生活,同时回中国探亲也受到了限制。宫崎庆文等一批战争遗孤拿起了法律的武器,控诉日本政府,争取正当的权益。经过长达6年多的不懈抗争,规定延长回中国探亲期限、增加年金补助的新的援助方案于2008年4月开始实施。

  在此基础上,归国的日本侵华战争遗孤又成立了NPO法人“中国归国者·日中友好之会”,致力于为归国遗孤及其家人争取更多的权益,同时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中日两国的世代友好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

  2008年汶川地震,这些曾经受中国人养育之恩的归国者,共捐款1600万日元,在四川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去年他们中的代表又带着大家捐助的100多万日元,再次去探望学校的孩子们。宫崎说“作为从中国的归国者这算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事,也为自己留下个念想儿”,希望他们的后人继续关心这里的孩子们。

  宫崎说自己身上虽然流着日本人的血,但是亲朋好友在中国、有多年养育之恩的养父母的墓地安置在北京,和中国的一切一切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而涂抹不掉。因为战争才有了战争遗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同中日之间割舍不掉关系,他们衷心地希望中日可以永远友好下去。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