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出版精品 > 新书点评
《当下的哲学》:哲学究竟有什么用
2017-05-10   来源:      [ ]

思郁


当下的哲学

《当下的哲学》  [法]阿兰·巴迪欧,[斯诺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着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3


  据说,中国最好的哲学家都隐藏在单位的门房里,每个看门的大爷都是苏格拉底,遇见谁都会有终极三问:你叫什么?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个段子至少说明,哲学并非像我们日常认知中那样的曲高和寡,玩笑也能证明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现代高速变化的现实中,哲学这门学科也好,生活方式也好,正逐渐脱离日常生活,变成了某一小撮人群互相指认对方身份的密码游戏。对很多学过哲学的人来说,哲学就是学习不同的概念,然后用这些深奥的概念组成的理论话语,讲述一个鸡汤道理。

  从古希腊开始的哲学教习,至少对我们的生活有一个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把哲学当成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我特别喜欢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的那个说法,哲学其实就是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自由致辞。这个说法如果换成现代哲学的装逼话语就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有教寓性质的诱导性启蒙。相比而言,我还是喜欢第一种说法,让人感觉其实就是两个人自由地交谈:就如同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跟年轻人谈话,笛卡尔给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公主写信;卢梭写作《忏悔录》;还比如尼采的诗作、萨特的小说和戏剧,等等。真正的哲学其实不局限于学院,它应该是深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种热爱思考的冲动。我们每个人可能不会成为哲学家,但是都可以成为爱智慧的人,所谓的智慧就是这种永不停歇地用哲学思维思考的冲动。

  我今天想讨论哲学确实有些自不量力,我没有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充其量读过一些哲学家的着作。我读哲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解决自己内心长久以来的困惑,我带着困惑思考自己的所在。这大概也是对哲学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因为哲学毕竟不是百科全书,无法给出答案。而且,可能正好相反,因为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和创作新问题的。

  我们对哲学家也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哲学家就是那些整天用一些乱七八糟的概念,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发表与我们生活无关的学术论文的一群人。这其实是对学院派哲学的误解,但是不得不承认,学院派哲学有种走入死胡同的感觉,用法国哲学家齐奥朗的话说,这样的哲学其实是用贫血概念搭建的避难所,注定会没有生命力。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哲学所能解答的问题只有不停地追问,它是无解的,给不出答案。相比哲学家式的思考,我们普通人思考的哲学,归根结底,只有在变成生命哲学时才有些许意义,因为任何知识如果无法化约成生命体验,都只是概念的重叠、观念的速递、术语的隔绝,与生命无涉,与人生意义无涉,只是一门学科的学习,哲学史的教导。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曾在《当下的哲学》和《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这两本小册子的演讲中涉及到当代哲学如何介入生活的问题。说白了,随着生活的加速度,知识迅速贬值,很多学科和门类都变得一无是处,像哲学尤其能感受到这种危机,如果只是在学院中闭门造车研究哲学史,这样的哲学充其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该追问,哲学如何描述这种加速度的生命体验,当下哲学与我们个体的选择和决断有何关联。他提到一种说法,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哲学可以作为一种觉醒来解释。这种哲学的觉醒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哲学性的情境,把哲学与日常的问题区别开来。巴迪欧认为,当下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它新的责任。当下的哲学有点像这样:“如果你希望你的生活具有意义,那么你必须接受事件,必须同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必须在你的决断上坚定不移。”事件指的是生活中的例外和转变的时刻,某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这个例外会吸引我的注意力,让我们脱离习以为常,重新思考事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我们要做出抉择和决断;至于与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哲学很古老的敌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哲学是民主,当然要反对权力的独裁和引诱——这一点似乎是告诫哲学家的,尤其是那些渴望成为国师和哲人王的哲学家们,与我们日常生活关联不大。我们都不是哲学家,但可以哲学地思维,这种思维就是像苏格拉底一样,不停质询自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用自己的感受来重新打量世界,省察自己的人生。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7年5月8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