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出版精品 > 书摘
“八·一三”淞沪抗战
2015-08-24   来源:      [ ]

王树增


《抗日战争》 王树增 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7


  开辟对日作战“第二战场”的设想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发生的事都不是绝对偶然的。

  至少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已经明确意识到,日军在淞沪地区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而是时间早与晚的问题。于是,自1933年起,国民政府令参谋本部派人勘察地形,部署在宁、沪、杭地区修建国防工事,并组织陆军大学第十期学员实施战术演习用以研究和拟定设防计划。为防止日军从杭州湾和吴淞口南北两面登陆继而向南京推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了秘密机构,专职负责宁、沪、杭三地国防工事的设计和构筑,并划分出京沪、沪杭和南京三个作战防御区,在四条主要防御线上修筑以钢筋水泥为主体的防御工事:京沪防御区以吴福线(吴江至福山)和锡澄线(无锡至江阴)为主阵地;沪杭防御区以乍嘉线(乍浦经嘉兴至苏州)和海嘉线(海盐经嘉兴至吴江)为主阵地。为了便于部队机动,还特别修筑了苏州至嘉兴的铁路。1936年2月,国民政府在苏州成立了一个秘密作战指挥机构,对外称“中央军官学校高级教官室”,后又改称为“中央军官学校野营办事处”,军事长官为张治中,其任务是:负责制订京沪地区的作战计划,主持防御线上国防工事的修筑,一旦淞沪发生战争迅速转变为前线指挥所。最后这点甚为重要。

  张治中强烈主张对于日本应该“先发制敌”:“我有一个基本观念:这一次在淞沪对日抗战,一定要争先一着。我常和人谈起,中国对付日敌,可分作三种时期: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又叫做“先下手为强”。“九·一八”东北之役,是第一种;“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是第二种。这次淞沪战役,应该采取第三种。”张治中向南京郑重建议,基于中国军队力量薄弱,而上海又是“系国际视听”的要地,因此必须采取攻势防御,即“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

  在南京军政高层内部,还有一些与张治中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人,包括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作战组组长刘斐、武昌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陈诚以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姚琮等。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绝不能让日军把上海作为侵入华中的军事基地,必须主动歼灭上海的日军及其长江内河里的日军舰艇,开辟华东战场。他们的理由是:日军装备有飞机、大炮、坦克、装甲战车、航空母舰等先进武器,军队训练有素,崇尚武士道精神,百年以来几乎每战必胜,如今仍处于战斗力旺盛时期。如果中国军队把主力投入华北大平原与之决战,势必会被日军迅速各个击破,因为在大平原上日军可以充分利用其机械化优势,又有京汉、津浦铁路可以利用,从南到北长驱直入,一旦将中国军队主力逼退至东南沿海,战争就基本上结局已定了,日军很可能就此实现三四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想。而如果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节节抵抗的同时,在华东地区开辟对日作战的“第二战场”,就可以分散日军的力量,迟滞日军的南下进攻。目前,淞沪是开辟“第二战场”的理想之地。因为这里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日军肯定要发动作战。可也正因为如此,一旦淞沪爆发战事,各国列强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列强们不可能坐视日本独霸中国权益,于是很有可能介入战争,列强的介入是有利于中国方面的。从军事上讲,利用上海城市的钢筋水泥建筑群与日军进行巷战,牵制住敌人,随后把日军逐渐引向江南的水网地带,使其机械化武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会把日军拖入长期战争的泥潭。只要中国坚持抗战,最终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这是最后战胜日本的正确途径。

  以上见解,确是远见卓识。


  “先机下手”的前期部署


  8月11日,蒋介石召集最高国防会议,研究对日作战策略。这是一次绝密的会议,参加者除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汪精卫、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和白崇禧以及各位军事委员会委员外,工作人员只有汪精卫的机要秘书黄浚(担任会议记录)。会议决定对日军实行“先机下手”的策略,趁日军陆军主力集中在华北之际,率先歼灭日本海军在上海地区的陆战队,同时封锁江阴要塞一带最狭窄的长江江面,以阻止日军军舰溯江而上攻击南京,截获停留在南京、九江、武汉、宜昌等各口岸的日军军舰和日本商船。据此,军事委员会当晚发出命令:张治中司令官率第八十七、第八十八两师于今夜向预定之围攻线挺进,准备对淞沪实施围攻作战;位于蚌埠的第五十六师、位于嘉兴的炮兵第二旅的一个团和装备有新式榴弹炮的十团的一个营立即开赴苏州,一并归张治中指挥。

  接到命令的张治中下令:第八十七师一部进至吴淞,主力则向上海市中心前进;第八十八师进至北站与江湾(吴淞以南)之间;炮兵十团一营和炮兵八团进至真茹、大场(江湾西南);独立第二十旅进至南翔(大场西南)。同时命令炮兵三团二营和第五十六师星夜兼程向上海前进。

  11日夜半,张治中离开苏州,率部向上海全速推进,于天亮前占领了上海市区的预定阵地。

  12日,天亮了,上海市民清早从梦中醒来,看见窗外遍地都是中国军人。自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事之后,上海市民就没有见过中国正规的陆军部队,这支军队的突然出现令他们十分惊喜。

  11日,三艘测量船在两艘炮艇的掩护下,对江阴下游长江航道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先后把西周、浒浦口、铁黄沙、西港道、狼山下、姚港嘴、狼山、大姚港、通州沙、青天礁、刘海沙、长福沙、海北港沙、龙潭港、福姜山等地的各种航标一律拆除了。行动中,两艘测量船遭到日舰攻击和日机轰炸,沉没。12日,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陈绍宽率领主力舰队前往江阴,将中国海军“通济”号、“大同”号、“自强”号、“德胜”号、“威胜”号、“武胜”号、“辰字”号、“宿字”号八艘舰艇,连同从民间征集的各种货轮商船,共计二十八艘,全部凿沉于江阴江面,用以堵塞长江航道——中国海军老旧的军舰如果用于作战,不是日本海军现代化战舰的对手,大战来临前,或许这是这些军舰最实用的用途。但百姓衣食所寄的民船何辜?——在此开列1937年8月12日,淞沪大战前夕,为了民族图存而自毁的商船之名号:“嘉禾”、“新铭”、“同华”、“遇顺”、“广利”、“泰顺”、“回安”、“通利”、“宁静”、“鲲兴”、“新平安”、“茂利二号”、“源长”、“醒狮”、“母佑”、“华富”、“大赉”、“通和”、“瑞康”、“华新”。

  但是,此次行动没有实现截获日军军舰和日本商船的目标——蒋介石的命令尚未传达到部队,宜昌、汉口、九江、南京等长江各口岸的日军军舰和日本商船,已纷纷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迅速通过了江阴要塞。后经查明,参加最高国防绝密会议的唯一工作人员、汪精卫的机要秘书黄浚是一个日本间谍。

  被黄浚出卖的中国国防会议绝密内容不仅是封锁江阴水道,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准备在淞沪“先机下手”的战略意图以及作战计划。此时的日方对中国军队将要展开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


  地面与空中的惨烈战况


  中国军队的全线攻击开始不久后,蒋介石突然下令再次停止攻击——这是上海战事爆发以来的第三次——这一次的原因是,蒋介石获悉,英、美、法三国政府已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将上海作为中立区,中日两军同时撤出上海。

  然而,中国军队停止攻击的时候,从旅顺增援来的日军海军特别陆战队抵达了上海。同时,从日本国内出发的陆军第三、第十一师团正向中国淞沪地区集结。

  19日,日本政府明确拒绝了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的建议。

  蒋介石再次命令第九集团军全线出击。

  这或许是在日军陆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将日军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的最后时机了。接近黄昏时分,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给张治中打来电话,说他的左翼部队已经突入杨树浦租界和岳州路附近。张治中决定立刻扩大战果,全力突破日军汇山码头阵地,将日军沿黄浦江布设的防线切成两截,然后从南北两面实施压迫,以期一举将日军歼灭。此时,增援的中国军队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和第九十八师(师长夏楚中)已经到达战场,张治中率第九集团军司令部也抵达了位于江湾的第八十七师司令部。张治中的部署是:第三十六师向汇山码头发动攻击,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归第三十六师指挥;第九十八师第二九四旅归第六十七师(师长黄维)指挥,加入该师的左翼,向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发起攻击;刚刚从南京抵达的装甲战车两个连和战防炮一个营也被配备给了第八十七师。

  中国空军再次大规模升空,为支援地面部队轰炸日军军舰和日军阵地。但是,空军的攻击刚一开始,飞行员们便感到了异样:只要中国空军的飞机升空,无论是从哪个机场起飞,立即就会遭遇日军战机的拦截,日军战机到来的速度之快,仿佛早已得知中国空军的作战时间表。同时,日军轰炸机相当精确地轰炸了中国军队的重要目标,其中有的目标极其保密,如南京兵工厂、南京中央陆军小学以及中国军队的参谋本部。日军轰炸的精准程度令中国方面立即意识到,很可能是空军使用的电报密码泄露了。于是,即刻更换空军的密码,同时在重要地区对日本间谍展开大规模的搜捕。

  尽管如此,中国空军的英勇无畏再一次震撼了日本人。19日上午,中国空军第二大队奉命起飞轰炸日舰,当飞临吴淞口外的日军海军第三舰队上空时,十一队队长沈崇诲和队员陈锡纯驾驶的第904号双座轰炸机突然发生机械故障。沈崇诲立即决定飞离机群处置情况。沈崇诲,清华大学毕业后投考空军,入航校后学习驾驶轰炸机,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因早已抱有以此身雪国耻的愿望,遂决心用自己的飞机去撞击日舰与敌人同归于尽。飞到中国军队阵地上空时,他指示陈锡纯立即跳伞逃生,明白队长决心的陈锡纯用手一次次地指点下面的日舰,用点头的方式坚决表示愿和队长一起赴死。沈崇诲大吼一声,开足马力,推下机头,挂有一枚八百磅炸弹的中国空军飞机笔直地俯冲而下直接撞向了日军战舰“出云”号的甲板。

  “出云”号顿时火焰冲天,两名中国青年军人粉身碎骨。

  仰天观看空战的上海民众在那个瞬间不禁泪飞如雨。

  中国地面部队的攻击依旧艰难缓慢。在攻击杨树浦时,尽管有装甲车助战,第八十七师付出巨大代价后,收效甚微。以杜聿明为团长的南京装甲团,是当时中国军队仅有的一支坦克部队,奉命开到前线的是配备自重七吨的装甲战车的两个连,两位年轻的连长都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毕业生。当张治中命令他们协助突破杨树浦时,两个连长表示,状况好的战车都调往北方了,开到这里的是刚从修理厂拉出来的战车,还带着故障,不怎么好使。张治中的命令是:“你的坦克不攻入,休来见我!”中国军队平时没有步坦协同的训练,步兵只知躲在战车后面,不知战车需要火力掩护,当战车冲进杨树浦街市后,因前进的速度与武器的操作都不能尽如人意,几辆战车先后被日军击毁,两名战车连长当即阵亡。事后张治中懊悔不已,许多年后回想起来“还觉得难过”。


来源:文汇网  发布时间:2015年7月13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