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出版精品 > 书摘
《藏漂十年》:藏面 酥油 风干肉
2016-01-29   来源:      [ ]

张苹


藏漂十年

《藏漂十年》张苹 着 中信出版社 2014.3


拉萨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这不仅是因为它海拔近3700米的高度令初来者感到晕眩,还因为它日常生活所特有的古典与淳朴,能赠予人们田园般宁静的心绪。这里选一些拉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希望在这样有代表性的生活里,我们可以看见别人,也看见自己。


藏面


  拉萨人的饮食,主要是藏面,甜茶酥油茶,糌粑。

  虽然被称为藏面,用的主料还是以小麦面粉为主。本地的青稞属裸麦,产量是很低的,在尼木县这样的山区,亩产两百斤就了不得了。现在也在陆续地引进青海、甘肃的品种,像是北青10号,亩产达到五百斤,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我闹过一次笑话,下乡采访时,听错了亩产量,多加了几百斤,草稿里为西藏人民增收了多少粮食呀,酿成青稞酒都能把我醉死。

  在山南的农区村庄,一天能吃上一碗藏面,我就深深感谢菩萨恩赐,看见孩子快速捞吃面条,喝完最后一滴汤汁,觉得幸福呀。在拉萨就没有那么幸福,甜茶馆里藏面、酸萝卜和甜茶那是日常食物,藏面就是面条,它就是牛肉汤面,两块钱一碗,佐菜酸萝卜片或者酸萝卜条,或者辣酱。藏面可当作早餐、中餐、晚餐,在不想手抓糌粑的情况下,在不想自己做饭的状况下,打发了事轻松方便;朋友交流谈事八卦间,就吃饱了肚子。藏面也是藏区旅行时,在人口聚集的小镇小城的甜茶馆里能够选择的少数主食之一。

藏面的做法有些特别之处,要事先压出来煮熟,然后晾干待用,吃时在汤锅中煮沸,再盛入碗中,加入牛肉汤料,撒点牛肉丁,矮小长桌上一放,配一碟酸萝卜,随意加入辣酱。之所以被称之为藏面,有三种说法。第一,据说在面条里加入部分青稞粉,增加了面条的韧劲。这个我表示怀疑,青稞只能用来做炒面,劲道一点谈不上,而且藏面下两次水,口感类似于用开水冲泡面,里面硬,外面软,这个叫劲道?第二,牦牛肉的汤锅。这个实在是要赞的,藏族人不吃葱蒜,牦牛汤锅是很实在的,有做餐饮的朋友在尝了我做的卤煮牦牛肉后,说这牦牛肉堪比神户牛肉,我没有吃过神户牛肉,所以也没有办法说什么。第三,藏式辣酱。好的藏式辣酱是水调的,加入香料和盐,香味和油泡辣酱不同,很有特色,辣酱初入口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有后劲,在嘴里转几圈,辣味就一点点出来了。


酥油


  酥油在拉萨,无疑是最重要的物品。它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二是作为宗教供奉的必需品。酥油在藏族人的心中,那是有着最醇厚的香气的、最丰富的、营养最好的、热量最高级的、食物最牵挂的、思乡最受待见的礼物。

  酥油是奶制品的精华。打酥油的桶大,一桶能装八十斤的牛奶和水的混合物,牦牛鲜奶发酵加入温热水后,反复捣打使油水分离,油脂浮于上层和桶壁,将其捞出置于冷水中挤净脱脂奶,攥成团,一桶奶打出酥油五斤,攒多了,就缝进泡软的小牛皮袋或者是羊肚子袋中,运到拉萨。朋友从牧区回拉萨,带回一组照片,有一张牧女打酥油的照片:桶高及胸部,坐入土坑中,那个牧女有如从珂勒惠支铜版画走出来的粗壮母亲,藏袍系于腰间,两只胳膊攥着粗长的甲罗(木质搅拌器)向下使劲。那张照片犹如纪念碑的结构,塔一样的女人。

  酥油被用于茶,放牧的时候,喝酥油茶是不太可能的。牧人带在身边的食物有糌粑、砖茶、酥油,于是捡几块石头堆成简单的灶眼,生成火,烧上水,搁点茶,倒入碗中,捏一块酥油放碗里,从糌粑袋子里撮出糌粑,加点茶水,撮挤成团,吃下肚子就打发一餐了。

  酥油可以搁在糌耙里。酥油可以涂抹在女人的脸颊上作护肤品。酥油可以涂在伤口上。

  牧区是这样,农区是这样,城市花样更多。新流行的拉萨新式藏餐,便有酥油人生果,酥油黄蘑菇,酥油拌青稞酒糟等。酥油人生果原来是在藏历年年前二十九的驱鬼节里吃的珍贵食物,现在也在日常待客时被当作特色藏餐推荐。过年吃的古突汤(面疙瘩汤),如果吃到面疙瘩里包着酥油,那是赞美你纯洁善良,是吉祥如意的祝福。过年吃的切玛果子无一不加入酥油,连彩色的切玛盒子里也有用酥油做成的象征,去藏族人家拜年,酒杯里还要捏一点白酥油放上。

  酥油在生活里这样必需,这样珍贵,供养肉体,供养佛。酥油广泛用于寺庙,从僧侣们的生活到供奉,诸位菩萨护法前的长明酥油灯,长供的彩色酥油花。她是白色,她纯洁,她善良公正忠诚,涵盖在佛教的“息”里,象征妙观酥油灯长明,作福德舍吝贪、施心无恼。白色的酥油,黄色的酥油,彩色酥油花。什么仪式里没有酥油?什么地方没有酥油?找不出来,好像到处都是。

酥油是粮食,酥油是药。酥油的味道就是藏族人身上的味道,飘散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场所。


风干肉


  风干肉是这个高原漫长冬季里的最大恩赐。

  风干肉的形成,应该是寒冷地带人们为存贮食物,自然而然选择的处理方式。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有风干肉这样的传统食物。其实并不算稀奇的食物,因为和大漠极寒的气候、粗犷的民风、马背上的悲歌这样的意境相连,所以它总是不羁的、带血的生食。想象一下,小伙子用装饰了松石的刀子片出一块块肉,肉带着凝固的血,在帐篷的篝火旁,唱起牧歌,钻进姑娘的帐篷。其实那曲的风干肉是松脆的食物,像肉酥。那曲干肉的好吃,据说是跟冬季极寒干燥的气候有关,也跟一道重要工序有关。藏历十一月是宰杀牲口的季节,牦牛在宰杀后,片成条,在水里过一遍,通常马上就冻上,这刀子一样的风一刮,肉里的冰慢慢没有了,肉的组织已经被冰胀松,要吃的时候,极其酥脆。

  在拉萨,每年都要在晚上的温度降至零下7℃到零下8℃的时候开始做风干肉。这个时候,各地宰杀的牦牛一车车地堆放在各个小区的门口,一个家庭至少也要风一只牦牛后腿或者更多,冬天的牦牛肉一斤卖十七块,做干肉要花掉八百一千的。小贩帮你把肉片成条,厚约半寸甚至更薄,因为拉萨冬天暖和,所以拉萨的风干肉与别的地方不同,显得要纤细许多,颜色和口感都有区别。在拉萨,风干肉一般做两种口味,原味的一种,抹上辣椒和盐巴的一种。肉调上作料,拿到通风最冷的房间,房间里挂上细绳,把肉一条条挂好。肉刚挂上是红彤彤的,过上两天或者三天,如果天气够冷,肉色转为深褐色,冻上了,一个月后,干肉就彻底地风干,这时差不多也该过藏历年了。拉萨干肉口感硬,颜色深。

  干肉是过藏历年时待客的佳肴,每年这个时候干肉都吃到嘴要打泡,说不吃了不吃了,一见它,手又不由自主伸了出去,随手在辣酱碟子蘸去,鬼抓手,根本没法控制。

  风干的不仅仅是牦牛肉,还有羊,猪,但是味道都不如牦牛肉的口感。因为在这里生活,我顺便风了鸡肉、鸭肉、猪头肉,蒸了下酒,还是不错的。


来源:《书摘》2014年06期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