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引航阅读 > 人物
那些新闻出身的作家们
2015-02-04   来源:      [ ]


  记者与作家,之间似乎只有“一墙之隔”,不过,虽然同是写文章,两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同时,两者也可以互相塑造:许多热爱文学的人投身媒体,而许多记者见识过社会百态后成为了一流的作家。下面,小编就为您总结一下,那些新闻记者出身的大名鼎鼎的作家们。


冯内古特:挖掘“人类愚蠢行为”的老报人


  冯内古特的早期作品集《众生安眠》,有一篇名为“众生安眠”的同名主打小说。初露峥嵘的黑色幽默大师,在这一短小精悍的故事里,披露了西方新闻业运作机制的冰山一角。

  小说里,名字叫弗雷德•哈克尔曼的本地新闻版主编(相当于社会或调查新闻部部门主任),在冯老师尚显青涩笔法的勾勒下,秘密策划了一起轰动圣诞节的爆炸性新闻,从而保障了报纸的畅销。此番“浮华造作”的,“腐朽虚伪”的资产阶级新闻观,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然而,主人翁弗雷德训斥属下时不经意间展露出的新闻文本操作技法,手段极其高明、精湛,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为典范的行业标杆。

  在《众生安眠》中,他这样描述笔下的弗雷德:“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不仅貌似已经失去对圣诞的尊重,对政府、婚姻、商业、爱国主义等机构和体制都一概不感兴趣。”冯内古特接着写道,如果他还有理想有原则,倒是经常提及——导语精炼、书写准确,以及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敏锐。这应该算是冯内古特自己对新闻行当的理解吧。

  至此,一个尖酸刻薄、愤世嫉俗又手脚麻利的老报人形象,跃然纸上。冯内古特二战后曾供职报社,浸淫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新闻界多年,写起报社里的门门道道自然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其中,弗雷德对导语、书写的要求,表现出美利坚同行难能可贵的专业主义诉求。至于孜孜不倦挖掘“人类愚蠢行为”,也许是冯内古特对身处的这一光怪陆离世界的揶揄。这也不难理解,日后老冯成长为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高山仰止的巨人。

不过,还是很难断定新闻工作的经历,对冯内古特的创作影响几何。


海明威:新闻体准则神圣不可侵犯


  相较之下,大文豪海明威文学与新闻的互文关系,则清晰无误。中学毕业,海明威便于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十分注重新闻报道的简洁明快。海明威在《星报》接受了新闻写作的入门训练。

  之后,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遍历希腊、土耳其、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古巴及非洲,还作为战地记者亲历20世纪的欧、亚大小战争。1941年二战期间,他甚至一度来到中国,发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战争三部曲《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皆取材于一战、二战中他本人的所见所闻。经过战争炮与火的洗礼,海明威已是遍体鳞伤,遍布小说始终的人道主义光点,读来让人动容。

  记者的宝贵经验值,不仅渗透其作品的思想、主旨,亦对他的创作技法产生重大影响。众所周知,给海明威带来无尚荣耀的《老人与海》,最开始一不小心被写成了一部几十万字卷帙浩繁的大部头,硬汉却对此不甚满意。干脆,拿起橡皮擦删繁就简,硬生生给压缩成只有5万字的中篇。

  《老人与海》把海明威自成一派的“简洁洗练”语言风格发挥到极致,而这便源自于长期的新闻写作训练。早在《星报》时期,还是实习生的海明威,就被报社老爷子们制定的100多条规范严格约束:“要用短句,要有明快的风格,要用动作词汇。删去不必要的形容词。删去尚有怀疑的段落。删减一些句子。删……删。”

  在海明威看来,新闻体准则神圣不可侵犯,国内引译的上下两册《海明威新闻集》,可以当作教科书使用了吧。

直到1953年后,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接踵而至,将海明威的声望推向山巅。


马尔克斯:没有比记者更好的职业


  在所有记者出身的作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当属刚刚离开我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很少有作家像他这样,在成为着名作家之后,仍然对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一往情深。

  《我不是来演讲的》收录了老马身为伊比利亚美洲新闻基金会会长的一篇致辞。彼时,魔幻现实主义旋风早已让马尔克斯誉满天下,他仍满含深情的表达了对新闻职业的敬意:“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激情,遭遇现实才能尽情挥洒。没有为此而生、打算为此而死的人无法坚守一份如此不可思议、强度极高的工作。”他不无骄傲的认为,没有比记者更好的职业。


略萨:记者经历编织出文学王国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在少年时作为兼职记者曾经为《新闻报导》跑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新闻,而他的主要“对口区域”就是他从14岁起就无比熟悉的贫民窟红灯区,以妓院、妓女为纽带串联起来的那些难以归类的骇闻绯闻杂闻轶闻、那些丰富得无以附加的社会现实在略萨的内心世界里逐渐汇聚成这样一种强烈的写作诉求:通过小说的书写尽可能全面地包括万象、尽可能充沛地借助“讲故事”、“编谎言”的手艺复制一个和现实有着同样复杂性的虚构世界。


金庸:办报是玩命 写作是玩玩


  对于《明报》来讲,查良镛先生不但是个严格的老板,也是一位十分专业的编辑,当年,查先生不仅对港闻和国际电讯版着手改革,也对副刊提出他的要求。他曾说:“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港闻和国际电讯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副刊做得出色的话,那张报纸就会与众不同。”

   《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 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金庸接受采访时说“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


来源:新浪读书  发布时间:2015年2月2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