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业务动态 > 规划与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2012-09-26   来源:      [ ]

——柳斌杰在总署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理论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11日)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确定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这次学习的主题,目的是重温中央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决策,全面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刚才,总署6位领导同志,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学习中央领导有关政治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的体会和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新认识,体现了大家这次学习的成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5点体会。
    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不断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困难中果断开拓、在曲折中稳步前进、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方向和制度保障。
    (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设计和决策。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之后,深刻反思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一是提出了改革任务。早在1978年9月,邓小平在谈到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时就说过,“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指出党和国家现行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前提下,革除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是提出改革的内容和评价标准。1986年,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应该议一下,理出个头绪。我想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时提出了评价政治体制的三条标准:“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3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三是强调了民主和法制。邓小平在指导政治体制改革中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要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这些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同时他又指出,必须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大问题。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了法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有领导、有秩序地和健康地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是保持社会政治局面稳定的重要条件。没有稳定,没有秩序,没有纪律,就不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只有使所有的人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才能做到这一点。
    四是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大原则;其次,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既要大胆借鉴和汲取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又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再次,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不致走入歧途,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的蜕变”。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创新和发展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深入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基础上,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当代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加强和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与新论断。
    一是进一步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早在1990年3月18日的一次讲话中,江泽民就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使我们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和内在要求。
    二是进一步深化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则、目标和方法步骤。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要做到“三个有利于”,“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要通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机构改革,通过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善党内民主,以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江泽民指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完善因而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丢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998年12月,江泽民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使其更加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体制应当逐步加以明确,并使之规范化。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法治国家。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深化和继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持良好势头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同时,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一是进一步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访美期间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如果把28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仅仅归因于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也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事实是,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凡是对中国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都取得了重要成果。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也表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2004年1月,胡锦涛访问法国时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演讲,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不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2003年2月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机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三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即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选择,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坚持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强调指出,经济特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在讲话中,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就对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
    一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在组织上,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在制度上,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使人大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了人大的立法工作和对宪法、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了对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监督,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扬人民民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深化了执政和参政议政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对大政方针、重要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地沟通和探讨。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协商,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形式逐步制度化,组织更加健全,规模不断扩大,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更具生机和活力。
    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权利得到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一基本制度重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2月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强调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其在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体系,选举制度朝着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1979年通过了新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后又经过4次重要修改和补充,选举制度得到完善,做到了民主选举有法可依。在选举的具体实施方面,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县级直选也得到了顺利推行,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差额选举。
    (二)党政关系进一步明确,党政分开取得一定成效,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得到转变。
    针对存在已久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要逐步实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原则和思路。改革30多年来,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党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管干部而不代替民主选举,充分尊重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的任免权并实行分类管理,党的纪律检查部门与政府监察部门分设而合署办公,集中查处党风、党纪、政纪问题,依法处理法律方面的问题。实行党政分开,使我国权力结构和领导体制中的党政关系规范化,为全面协调处理当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30多年来,执政方式的转变是政治体制改革一大亮点。第一,实现了执政理念转变。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将党政关系放在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深入考察,强调了执政为民。第二,实现了向科学执政的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三,实现了向民主执政的转变。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民主执政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大方面,将民主执政的理念贯彻到了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及其运行当中,使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全面贯彻。第四,实现了向依法执政的转变。依法行政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写进党章、党规等以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的制度;坚持和完善依法处理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政治体制运行的基础。
    (三)权力结构日趋合理,机构设置比较科学,运转高效、富有活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调整,我国政治权力结构已经日趋合理。主要表现为:在党内关系上,健全了党的组织机构,实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适度分权,党员的民主权利也得到了制度保障;在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上,把党的主张转变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规章由国家权力机关执行,党转为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国家政权的内部关系上,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权力的授受关系更加明确,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向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制度形成;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的权力分配关系,地方的自主权得到了发挥;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上,政府将管理权适当下放给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加强了政府对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了党和国家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纪律检查监督机构逐步完善。
    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工作不断进行,政府机构经历了6次改革,逐渐得到精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有所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相继铺开,逐步减少中间层次,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权。
    (四)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方略,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五大首次确认“法治”概念,把过去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治国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一些国家用几百年才完成的形成自己国家法律体系的任务。到2009年年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现行有效的法律230多件,国务院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法制保障。
    (五)基层民主制度有较明显发展,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
    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更为可喜的是,基层民主已经逐步实现了制度化、法制化。人民真正享有了宪法规定的各种权利。知情权随之扩大,人民的监督权也因监察制度的完善而得到了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逐渐丰富,公民参政议政的途径不断拓展。
    (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着成果,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逐步实施了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现了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制定和颁布了《公务员法》,相继出台配套法规,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制度体系,为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深化。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自身的党风廉政思想的培养,并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采取许多重大措施对腐败问题作出了制度上和体制上的预防和严惩,有力地消除了腐败现象给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了党和国家清正廉明的形象。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始终把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激发了全体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不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在充分肯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管理状况不相适应、在不同程度上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是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是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认识不明确,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性质和时代、中国特色认识不够,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有一部分人存在着许多模糊、错误认识。这些模糊、错误认识,如果不加以纠正、澄清,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搞乱我们的思想,甚至动摇我们的立场,干扰我们的方向。我们要时刻警惕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主张照搬照抄西方多党制的三权分立、盲目“引进”西方的一套制度,盲目自满、忽视政治体制改革等一些错误论调。政治体制改革上这些左的或右的错误都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
    搞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问题,涉及扛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涉及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上,不容忽视,不容动摇,必须旗帜鲜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才能有力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关于坚持政治体制改革正确政治方向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做到: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是要抛弃而是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性质决定的。较之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表现出巨大优越性。较之以往一切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注重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更加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制度。
    三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在实践中焕发出巨大活力,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中国模式”和让人称羡的“中国经验”,特别是经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深刻改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能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效力,又能充分发挥集中统一的国家功能,体现出较之传统社会主义更大的优越性。’98抗洪,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关键时刻、重大时节,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政治优势,催生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使我们能够昂然战胜自然风险的挑战、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风波的考验,使我们能够圆满组织、成功举办各种重大国际活动,在中华大地创造奇迹。这一切表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展政治体制改革,是成功实施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二选择。脱离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社会现状和国民素质与心理诉求,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热衷于多党轮流执政和分权制那一套,必将造成国家的灾难,民族的不幸。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
    四是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搞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有秩序、有步骤地展开。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勤于思考,珍惜时机,有所作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针对具体领域、部门和问题,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改革目标、方法、进度;要有时间表,不能遥遥无期。政治体制改革涉及不同政权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的调整,涉及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在完善制度、增强活力、提升能力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问题和目标,精心选择着重点和突破口,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政治体制改革搞好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政治体制改革搞不好,甚至搞错方向,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失误。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失误造成损失还有改正的余地,政治体制改革一旦失误,就难于挽回,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苏联就是前车之鉴。我们要做头脑清醒、态度积极、做法稳妥、敢于担当的改革者,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谱写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篇章。
    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闻出版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我国的新闻出版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根据、以法律法规为主导、以行政条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辅助的完整的新闻出版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依法开展新闻出版活动,依法进行新闻出版管理,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在新闻出版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它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制度和法律法规,贯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新闻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政策和任务目标,规范了新闻采编发布和出版市场秩序,明确了新闻出版管理的职责、权限,划清了合法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界限,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新闻出版活动和新闻出版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保护了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新闻出版工作者和新闻当事人的根本权益。
    积极推进新闻出版改革,既是我国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新闻出版制度建设,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市场监管,以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闻坚持“三贴进”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报道和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出版转企改制、调整结构、发展产业,增强了活力,管理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公开、管办分离、宏观调控、依法行政。改革的成果已经惠及国家、人民和新闻出版行业。但是,作为政治制度的新闻出版和作为产业、事业的新闻出版,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必须继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这是我们全行业的艰巨任务。
    一是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事业。新闻出版工作肩负着在新闻出版领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职责。一切改革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利于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主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有利于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闻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要牢牢把握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权,提高和彰显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和覆盖面。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主阵地,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始终坚持喉舌原则,生产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什么变化,新闻出版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法律法规建设。新闻出版立法工作重点要在解决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要加快《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着作权相关条例的修订工作,努力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总结概括出来,写入行政法规,进一步巩固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成果。要努力在网络出版、数字印刷、音像制品进口、网络游戏、境外新闻出版机构驻华办事机构的管理等方面加快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要根据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实际,把那些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发展战略性新兴业态、提高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迫切需要的法规和制度创新事项优先纳入立法计划。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对那些与上位法相抵触、与同位法规定不一致、调整对象已消失或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或废止,并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是要加快推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关键作用。要继续加快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真正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按照中央部署,继续推进文化综合执法改革,确保“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加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建设,使其依照有关法规和章程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和维权等职责。
    四是要加快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行业重组工作。加快推进新闻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是当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是实现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继续扎实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这一重大改革任务。要继续深化音像电子出版社体制改革,特别是重点推动独立的经营性的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转制工作,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转制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的工作部署,要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和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党报集团、企业集团和政府所办非时政类报刊和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是当前的重点。按照中央要求,分期分批推进中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年底要完成列入首批转企改制任务的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要把转企改制与推动报刊资源整合及治散、治滥结合起来,制定市场准入门槛,健全报刊退出机制。要与邮政联手积极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党报党刊内部要抓好宣传与经营两分开,鼓励组建独立的发行公司,完善营销网络,加强市场开拓,不断提高传递时效、扩大城乡的报刊发行面。
    五是要加快建设多媒体协调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新媒体、新业态迅猛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新闻出版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及时把现代科技成果转化到新闻出版业发展中来,推动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互动融合。要善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牢牢掌握对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的主导权。要整合多种宣传资源,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突出抓好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把发展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打造主流媒体与核心书刊在新闻出版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要坚持主体业务做强、多种业态并举,努力在采编网络、营销体系、传播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传播模式,加强新闻网站建设,积极开辟手机报、电子报等新的传播渠道,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现代传播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全行业必须紧紧抓住新世纪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完善“十二五”规划,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