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业务动态 > 规划与发展
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2-09-26   来源:      [ ]

  文化软实力,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在我国,有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社会实践古已有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的治国理念,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的文化涵育力量,铸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辉煌。但是,在近现代我国文化建设落后了。因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新的文化力量”与“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一起,作为革命胜利的“三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不仅需要迅速摆脱经济上的“穷”,而且需要迅速填补文化上的“白”。他亲自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落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显着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具备两个根本优势:一是思想理论优势,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政治制度优势,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两大优势,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文化落后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从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从质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还不够强。存在这“三个不够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文化体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还不相适应。这样,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成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我国集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始于我们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到目前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第二阶段,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第三阶段,加快推进、全面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方向,区分两个类型,强化三个主体。
  坚持一个方向。就是牢牢把握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始终做到前进方向不迷失,领导权力不丢失,价值观念不丧失,文化阵地不消失,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损失。
  区分两个类型。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二是经营性文化产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主体。一是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主体功能。对公益性文化单位,按照“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原则进行改革,重点是改革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二是强化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原则进行改革,重点是实行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文化市场主体。三是强化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改革主体、发展主体、创造主体、表现主体,大力支持人民群众自创、自建、自办文化,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改革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事业的大跨越、产业的大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可以说,中华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提升。特别是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又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开创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理论和这条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将产生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我们也深深感到,面对国际新形势、国内新任务,中国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前不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三个重要”、“三个关系”的深刻论述,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明确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向,明晰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路径。这一切,显示了我们党新的文化自觉,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
  增强文化自觉、加强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看待文化,以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建设文化,围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转变,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以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继续强化文化服务主体和打造文化市场主体,同时要深入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以办文化为主变为以管文化为主;三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确保文化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方面,要通过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文化发展步伐,通过加快文化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三是重视科技、用好科技,把科技作为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推动文化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四是创新思路、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推动文化发展向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当今中国,一个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就像万里长江波涛汹涌、势不可挡、滚滚而来。对此,我们满怀豪情、充满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